资源和环境破坏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更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四川省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四川省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更令人费解的是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九寨沟内大量建造宾馆,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
二是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三是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四川省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大多数游客的环保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据四川省旅游风景区提供的资料显示,旅游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旅游硬件建设不足的问题
目前四川省的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四川省在硬件设施上的不足。
一是四川省旅游交通条件对其旅游业的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制约,区域的可进入性较差是四川旅游业的软肋,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限制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导致许多旅游景点只能吸引许多省内游客,而省外和国际游客的比例相对不高。近年来四川民航、铁路、公路运输条件已有明显改善,但一些旅游目的地落后的经济条件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四川西部部分地区的交通状况仍不容乐观。